在纽约的脸 作者 【荣筱箐】

【在纽约的脸】

他们来自盛世中国,在他们眼里纽约不再是遍地

黄金,连《北京人在纽约》那代移民在异乡背水

一战的淘金梦也早就遥远得如同电影,然而两种

文化的纠结割扯却让孤寂、失落、困惑和无奈成

为新移民生活中永远的主题。

文、图/【荣筱箐】



从纽约的史丹顿岛驶向曼哈顿岛的轮渡上,袁

鹏站在甲板上迎风远眺。当曼哈顿鳞次栉比的

摩天楼的剪影越来越近的时候,他一挥右手,

对身旁的朋友说:“看到没,那片土地下面全

是金子,关键看你能不能挖得到。”



那是2003年的夏天,袁鹏到美国的第15

年。他刚刚谈完与“纽约水路”游船公司的

合作项目,他的巨鹰旅游公司生意正蒸蒸日

上,几年以后,他就成了美东地区旅游景点

门票对华市场的最大批发商。



那一年,已经在纽约生活了七年的艺术家郑

连杰完成了他的行为艺术作品《在纽约的

脸》,作品中,他穿行在纽约的街头,感受

着东西方文化符号在眼前错乱交织,最后打

碎一只鸟蛋,和着咿咿呀呀的京剧背景,蘸

着黏黏糊糊的蛋黄蛋清,把自己的中国脸印

在麦当劳的玻璃窗上。



在之后的几年里,中国经历了最新一波的出

国热,纽约也迎来了更多的中国移民。他们

来自盛世中国,在他们眼里纽约不再是遍地

黄金,袁鹏那代移民在异乡土地上背水一战

的淘金梦也早就遥远得如同电影,但郑连杰

在作品中展示出的两种文化的纠结割扯却让

孤寂、失落、困惑和无奈成为新移民生活中

永远的主题,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

还将如此。



【出来乍到】



刘健和袁鹏素未谋面,他们是正宗的老乡,

不过1988年37岁的袁鹏来到纽约时,刘健刚

刚一岁。隔在他们年龄之间的那些岁月里,

他们的故乡北京早已今非昔比,这直接造成

了他们对纽约第一印象的天壤之别。

和当年揣着几个铜板闯纽约的那批中国人相

比,袁鹏几乎算是“款爷”了,他拿着商务

考察签证到纽约时,身上带着几千美金。早

在三年前他就从中央电视台辞职,下海开了

自己的公司,那时候全北京家里装了私人电

话的平民百姓屈指可数,袁鹏就是其中之

一。当时来美国只是因为觉得私营企业在中

国的发展环境仍然不太理想,想要到资本主

义大本营里碰碰运气。



“刚入境,看到美国的高楼、汽车,最强烈

的感受就是中国太穷了。”袁鹏回忆说。

但对2005年来的刘健来说,高楼和汽车在

中国早就习以为常了。“当时是外婆来接我

们,出了机场坐在车上,看到纽约市的街

景,我心想,这就是纽约啊?好像看起来还

不如我们北京呢。”他说。



刘健的外婆是早年移民美国的老华侨,他从

小就知道外婆已经给自己家和舅舅家申请了

亲属移民,早晚有一天等到排期,全家人就

会移居美国。但这一天真的到了的时候,他

还是觉得特别舍不得。“还有一个月就高考

了,我觉得自己寒窗十年还没上战场就离

开,实在太可惜了。”刘健说。

-------------------------------------------------------------

出国也是围城, 有人想走

就有人想来, 对于正在城

外想进来的人们, 听听城

里人的感慨,也许没坏处。

-------------------------------------------------------------

虽然是拿着绿卡下的飞机,刘健一家人还是

得在海关的移民办公室完成新移民首次入境

的繁琐手续,父母不懂英文,刘健在学校里

学的那点儿单词在跟移民官对话时派上了大

用场,17岁的他第一次觉得自己是个大人

了。但当时他并没想到这只是个开始,在今

后的生活中,父母在语言方面的局限让他不

得不担起生活的重担。“从银行开户,到

交水电费,咨询政府的信息,找人修东西,

全得我去,连刚来时联系学校都是我自己一

家一家去找的。要是在中国,父母肯定不会

把这些大事都交给我去办,但在这里没办

法。”刘健说。



小时候在北京,刘健曾经看过那部轰动一时

的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但那时候

完全没留下什么印象。来美国一年后又重新

看,却是边看边掉泪。“新移民的难处,这

次我真的看懂了。”他说。



--------------------------------------------------

“刚来时完全没想过找工作的

事,每天早上到公园跑步,

平时没事就一个人去旅游,

觉得美国的天蓝蓝的,空气

也好,每天都特别高兴。”

--------------------------------------------------

袁鹏来美国后也哭过,只有一次。不是刚来

时靠帮人搬家糊口,赖以生存的车被偷了的

时候,也不是“9·11”之后旅游公司纷纷

找他这个“独家代理”退还世贸大楼的观光

门票,让他血本无归的时候,而是有一次接

待一个中国观光团,一名游客对他说:“你

们的工作真辛苦,注意身体啊。”“我当时

一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国内的朋友们根本

不用这么拼命。这一句话让我又感动,又委

屈。”他说。



【适应环境】



不过,对于新一代的中国移民来说,最难的

并不是在异乡讨生活,因为他们中很多人在

美国一落地就已经是衣食无忧,不过要在这

里生根发芽开花,光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我出国时,朋友们都以为我不到半年就得

逃回去。”陈泓边笑边说,她已经来美国六

年了。对美国陈泓并不陌生,她的祖父、人

口学家陈长衡在洋务运动时期被清政府选送

哈佛大学读书,取得了经济学硕士,算是中

国第一代留学生。



不过朋友们这样想并不是没有道理,2005年

来纽约之前,陈泓在一家投资公司的浦东分

部做办公室主任,拥有两处房产,上万的月

薪,她在上海的生活富足而优越,来美国只

是因为父母和弟弟全都在这里,“我完全没

有要来的欲望,但因为是家里的长女,父母

年龄大了,我觉得要尽点孝道。”她说。



不用担心生计,陈泓对美国的第一印象好极

了。“刚来时完全没想过找工作的事,每天

早上到公园跑步,平时没事就一个人去旅

游,觉得美国的天蓝蓝的,空气也好,每天

都特别高兴。”陈泓说。



让她开始把目光转向真正的生活的是父母家

的一个邻居。“她在饺子店工作,每天包饺

子手指都变形了,她说真羡慕我可以天天去

旅游,她连生病都不敢请假,为了要养儿

子,就怕丢了工作。”陈泓觉得自己也应该

去找个工作了。



不会英语,陈泓只能先去唐人街的职业介绍

所,但她申请餐馆洗碗工、打杂工的空缺

全被拒了。“人家一看我就说这活你干不

了。”后来在一个朋友的介绍下,陈泓找到

了份在衣厂剪线的工作,剪一件衣服给八美

分,那天她做了三小时,一共剪了30件,赚

了两块四,来回地铁费花了四块钱,不仅倒

贴钱还累得腰酸背痛,第二天她没有再去。

后来陈泓学了护理,拿了执照,上门照顾生

病的老人。再后来,经济危机爆发了,护理

工作也不好找了,她干脆到医院做起了义

工。她能歌善舞又弹得一手好钢琴,除了照

顾病人还常常为病患演出,分文不取,却很

开心。“我感谢父母给了我一个健全的人

格,我从来不觉得做护理低人一等,每天一

睁开眼都觉得阳光灿烂的。”陈泓说,“来

了美国就不要老把自己过去在国内如何风光

挂在嘴边,好汉不提当年勇,适应环境才是

最重要的。”



即使如此,美国也还是有很多让陈泓难以完

全适应的地方,比如美国没有午休时间,整

个下午她都昏昏沉沉的;还有因为不通英

语,到超市去连洗发水都不会买;再有,虽

然人在美国,她的生活圈子还是局限在华人

社区。“融入主流社会是不可能的,即使英

语好恐怕也不行。”她说。



对此刘健也深有体会。刘健适应环境的超凡

能力在来美国后迅速显示出来,刚来第一

年他就选上了曼哈顿下东城高中的学生会

主席,第二年他以全校第一的成绩高中毕

业,进入了纽约市立大学读书。他参加青少

年领袖能力培训项目,在曼哈顿区长办公室

实习,他家里从市议员到教育局长颁发的奖

状堆起了一座小山,今年夏天他即将本科毕

业,目前已经收到了名牌大学研究生院的录

取通知。



如今的他早就不再是那个第一天来上课时妈

妈和外婆送到学校门口、在教学楼里找不到

厕所、午餐时连牛奶盒都打不开的FOB(指

刚到的新移民)了。不过,刘健的朋友大多

也还是华人。“去年我入了美国籍,现在可

以正式被称作华裔美国人,但一个人的文化

根基是从小养成的,华裔美国人距离美国文

化还差很远呢。”刘健说。



【不如归去】



不过,徘徊在两种文化之间也给了华裔新移

民更多的选择,尤其是在美国经济停滞不

前,而中国却蒸蒸日上遍地良机的今天。当

然,选择总会伴着犹豫和困惑,也就由此生

发出很多一波三折的故事,于是就有了最近

风靡北美的网络电影《不如归去》。

这部描写中国留学生海归抉择的影片因为

号准了留学群体的集体脉搏,一经推出就

在高学历的华人移民圈里引起了轰动。拍

电影对该片的主创们来说不过是业余爱

好,之所以驾轻就熟是因为影片讲的就是

他们自己的真实故事。编剧方文庆、导

演孙赞和摄像王颖吾都毕业于国内名牌大

学,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先后从中国

来到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留学,又先后

取得博士、硕士学位,他们学的都是美国

最急需的理工科专业,现在都有稳定的职

业、优厚的薪水,这是令许多人艳羡的安

逸生活,但真正进入其中时他们的内心却

不得不面对“生命中难以承受之轻”。

“美国的社会太有规律了,像我们这样做技

术的,薪水不错,买车买房,今后几十年的

生活一眼就可以看到头,太可预见了,完全

没有挑战性。”在一家著名对冲基金做程序

员的孙赞说。方文庆也有这种感觉:“我

今年31岁,一眼就看到40年以后的事,其

实挺可怕的。”所以2007年他决定回国看

看。“那次是去帮公司看一个项目,另外也

想实地考察一下海归的可能性。”环保专业

的方文庆说。那次回来后,方文庆没有马上

海归,国内环保业的不规范操作让他有点犹

豫,但他却以自己的经历为蓝本写出了《不

如归去》。



对方文庆的经历,王颖吾完全不感到意外,

他出国前在国内工作过三年,曾经为了拿到

一个项目,在零下17度的寒冬站在街头等

着给客户送礼。“国内是以人情为本,美国

是以规律为本,相比之下按规律办事简单一

点。但还是要看自己(适应哪种环境),比

如喜不喜欢卡拉OK,有20人以上的人际关

系、受20人以上的尊敬对你重不重要,另外

国内也没有绿卡问题。”他说。



王颖吾有个在华尔街工作的朋友,因为要公

司帮忙办理绿卡,不能换工作,只好忍气吞

声、备受剥削,一怒之下放弃了绿卡回国,

现在已经在一家投资公司领导一个团队。王

颍吾自己也在密切关注国内的信息,就像他

在一篇博客中写的:“龟等的不是寂寞,是

机会。”



田静也在盼着“归去”。2005年,田静全家

申请了佛蒙特州的一个投资移民项目,用50

万美元换来了全家绿卡。两年前,田静带着

刚上高中的儿子孟田从南京紫金山麓自家的

豪宅里搬进了丈夫在纽约华人聚居区法拉盛

为他们买的一处两室一厅的公寓。田静的丈

夫孟先生经营着一家运输公司,和很多投资

移民一样,他仍然留在中国照顾生意,只是

偶尔来美国看看家人,把儿子送进美国一流

大学的任务就全部落在了太太身上。



“说实话,我一点也不喜欢美国,我在这儿

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要不是为了儿子我早

回去了。”田静说。每天儿子上学去以后,

田静觉得整个房间里充满了无边的寂寞。在

一个朋友的介绍下,她加入了一个华人居多

的教会,没事的时候就到教堂逛逛。“其实

我不信教,去教堂只是为了交些朋友。不过

这边的人挺杂的,什么层次的都有,不是每

个人都能跟你说的来。”她说,“我就盼着

儿子上大学,这样我就可以搬回南京去。”

2004年,艺术家郑连杰提出了一个概念叫

“重返故乡”,之后他每年都会回中国,

在山林中住上个把月,创作和思考。“母

语文化和记忆联在一起不可分割,生活在

西方的中国人必定要经历文化上的双重焦

虑。”他说。



但出国也是围城,有人想走就有人想来,

对于正在城外想进来的人们,听听城里人

的感慨,也许没坏处。“如果让我重新选

择,我没有勇气再走一遍,”袁鹏说。

“很多国内的有钱人来了美国,赚钱的优

势没有了,境遇还不如餐馆打工的。”王

颖吾说。“不要把美国想得有多好,自己

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这才是在美国生活

的王道。”刘健说。■



【初到美国生活所感】



“美国的男女厕所不是紧挨着,有时候看到

女厕所,却怎么也找不到男厕所。另外纽约

地铁里有老鼠乱窜。”



“在国内一个月挣1000块人民币的人,一下

花出100块钱不会手软,在美国挣1000美元的

人,一次花二三十块都会犹豫。”



“自由不是绝对的,在美国公共场所做行为艺

术涉及到裸体时也得申请许可。”



“学校实验室晚上从来不关灯,打印机任你随

便用,打一本金庸全集都没问题。”



“美国人其实挺重视家庭的,外遇被视为是丢

脸的事,不像在中国没有小三才丢脸。”



【如何移民美国】



美国签证分为移民签证和非移民签证两种。非

移民类包括:学生签证F类是在获得学校录取

后凭学校发放的I-20表格到美国领事馆申请;

商务考察或探亲签证B类是由在美国的公司机

构或亲朋好友邀请来美短期居留使用的签证;

工作签证H类是由美国雇主帮助申请允许在美

国为该雇主工作的签证;跨国公司雇员内部调

动使用的J签证,允许跨国公司雇员从外国分

部调到美国分部工作;国际记者签证I类发给在

美国工作的外国新闻工作者。

这些短期签证的时限从一年到多年不等,按照

规定时限到期持签证者必须离境。但很多人最

终都利用持有签证的这段时间申请转换身份,

最终获得绿卡。比如持学生签证毕业后找到工

作可以由雇主申请转成工作签证,之后再由雇

主帮助申请职业类绿卡,或持考察探亲签证入

境后申请学校转为学生签证,再走上述程序得

到绿卡等。另外也有很多移民是直接持移民类

签证入境,就是说入境前其永久居留身份已经

得到保证,此类移民包括由直系亲属申请的亲

属移民、由未婚夫(妻)申请的结婚签证以及

投资移民绿卡。

大部分的情况下,因为排期的限制。取得美国

绿卡的程序漫长而繁琐,比如亲属移民可能等

十年,职业移民可能要等七八年。但投资移民

却只需要两年,由此成为近年来中国上中产热

衷的移民管道。

申请人可以通过美国政府批准的投资移民特区

向区内的开发项目提供50万美元的投资,投资

期限5年,分为无息与有息两种,但这种投资

回报率较低,一般在1%左右,且有风险。不

过投资人可以全家获得绿卡。美国陷入经济危

机之后,政府更加大力度,吸引外国投资人入

境,已经有议员提案要将投资移民的门槛降低

到30万美元,如果能通过势必对中国人更有吸

引力。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Reflections on Online Teaching: Challenges, Adaptations, and the Future of Digital Learning

How I Use AI to Strengthen My Writing Proc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