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岛日报:《劉健獲10萬獎學金入讀NYU》
http://ny.stgloballink.com/community/201107/t20110704_1605697.html
本報記者陳潤芝紐約報道:「不要問國家為你做什麼,問你為國家做了什麼」是劉健來美後印象最深的一句格言。由6年前來美時不諳英語,到今日獲取10萬獎學金入讀紐約大學,劉健可說是再次印證了少數族裔移民的典型「美國夢」。但在漫長的成長過程中,劉健也曾面對文化及身分認同衝擊,而這些問題,曾讓劉健在「華人」(Chinese)及「華裔」(Chinese American)中卻步不前。
劉健去年于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生物統計係參加暑期計劃。
因獲著名的「Math for America」獎學金,18歲從北京移民來美的劉健瞬間成為美國主流傳媒鎂光燈下的焦點。現時已擁有教學資格的劉健在「Math for America」獎學金計劃下,將入讀紐約大學為其將來于紐約市的公立學校教學打下基礎。
劉健回憶指,剛來美國時立即進入下東城高中,因英語水準不高,一直害怕與其他以英語為母語的同學溝通。由於校內近9成學生均為華人,劉健的英語會話能力一直未有提升,「在老師的角度中,因為考大學需要SAT等測驗,因此英文寫作的能力是最重要的,但我認為用英語很難表達想法,要讓別人瞭解我,就要鍛鍊英語會話」。
劉健(中)于紐約市立大學畢業。
後來,劉健開始參加亞裔的活動,又在民間團體上英語會話課,才慢慢改善過來。劉健笑言,首天上學時,由於不敢說英語,連「廁所在哪」都不會說,最後只能自己到處找洗手間,這些日子在6年後的今天,還歷歷在目。
對於像劉健一樣在中國接受過基礎教育的移民,來美後面對嚴重的身分認同衝擊,劉健指,亞裔雖然很難打入美國上流社會,但在參加過亞裔組織的種種領袖訓練活動後,覺得可從身邊的人和事做起,多參與華裔社區活動,影響自己所在的社群,也是貢獻美國社會的一個方法。
劉健在紐約大學教育學院的同班上,共有40名學生,而當中只有三名是亞裔,反映亞裔教師比例仍相對較低。
劉健表示,自己來美後深深認同「不要問國家為你做什麼,問你為國家做了什麼」這句話,因此立志成為老師,希望可以透過教育影響整個華人社區,達到「教書育人」的目標。
時至今日,劉健已經決定入籍美國,「選擇成為華人(Chinese)或華裔(Chinese American)是很多移民或ABC的身分認同問題,但我已不再在這問題上糾結,我會說我是華裔,但我仍保有自己的傳統」。
http://ny.stgloballink.com/community/201107/t20110704_1605697.html
我觉得《侨报》的报道写得我比较喜欢 关于我的奖学金的故事:
http://epaper.sinovision.net/?pid=19157&zoom=in#
本報記者陳潤芝紐約報道:「不要問國家為你做什麼,問你為國家做了什麼」是劉健來美後印象最深的一句格言。由6年前來美時不諳英語,到今日獲取10萬獎學金入讀紐約大學,劉健可說是再次印證了少數族裔移民的典型「美國夢」。但在漫長的成長過程中,劉健也曾面對文化及身分認同衝擊,而這些問題,曾讓劉健在「華人」(Chinese)及「華裔」(Chinese American)中卻步不前。
劉健去年于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生物統計係參加暑期計劃。
因獲著名的「Math for America」獎學金,18歲從北京移民來美的劉健瞬間成為美國主流傳媒鎂光燈下的焦點。現時已擁有教學資格的劉健在「Math for America」獎學金計劃下,將入讀紐約大學為其將來于紐約市的公立學校教學打下基礎。
劉健回憶指,剛來美國時立即進入下東城高中,因英語水準不高,一直害怕與其他以英語為母語的同學溝通。由於校內近9成學生均為華人,劉健的英語會話能力一直未有提升,「在老師的角度中,因為考大學需要SAT等測驗,因此英文寫作的能力是最重要的,但我認為用英語很難表達想法,要讓別人瞭解我,就要鍛鍊英語會話」。
劉健(中)于紐約市立大學畢業。
後來,劉健開始參加亞裔的活動,又在民間團體上英語會話課,才慢慢改善過來。劉健笑言,首天上學時,由於不敢說英語,連「廁所在哪」都不會說,最後只能自己到處找洗手間,這些日子在6年後的今天,還歷歷在目。
對於像劉健一樣在中國接受過基礎教育的移民,來美後面對嚴重的身分認同衝擊,劉健指,亞裔雖然很難打入美國上流社會,但在參加過亞裔組織的種種領袖訓練活動後,覺得可從身邊的人和事做起,多參與華裔社區活動,影響自己所在的社群,也是貢獻美國社會的一個方法。
劉健在紐約大學教育學院的同班上,共有40名學生,而當中只有三名是亞裔,反映亞裔教師比例仍相對較低。
劉健表示,自己來美後深深認同「不要問國家為你做什麼,問你為國家做了什麼」這句話,因此立志成為老師,希望可以透過教育影響整個華人社區,達到「教書育人」的目標。
時至今日,劉健已經決定入籍美國,「選擇成為華人(Chinese)或華裔(Chinese American)是很多移民或ABC的身分認同問題,但我已不再在這問題上糾結,我會說我是華裔,但我仍保有自己的傳統」。
http://ny.stgloballink.com/community/201107/t20110704_1605697.html
我觉得《侨报》的报道写得我比较喜欢 关于我的奖学金的故事:
http://epaper.sinovision.net/?pid=19157&zoom=in#
Comments
Post a Comment